首页 >> 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通讯 >> 2016年08月 -> 正文

[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日追问国人眼中的奥运精神 挑战自我最重要

  122年前的今天,国际奥委会于法国正式成立。从1948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将每年的6月23日定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最近一周,中国多地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纪念奥林匹克日。而奥林匹克在国人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竞技场上的永争第一,是奥林匹克留给中国人的最早印象。年近七旬的体育爱好者老闫告诉记者,“至今我还清楚记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5枚金牌。另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2008年,中国代表团登上金牌榜第一,中国人再也不是所谓‘东亚病夫’。”

  无数中国运动员梦想登上奥林匹克的盛会,在体育的顶级舞台上为国争光。43天后,曾经历两次重伤,两次术后恢复,生涯巅峰期却错过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女足国脚马晓旭,将很有希望得偿夙愿——出战里约奥运会。

  谈到自己的奥运情结,马晓旭内心的向往溢于言表:“自从我踢球开始,参加奥运会就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曾无数次幻想过登上奥运赛场的画面,今年的里约,我不能错过机会。”这种不变的奥运梦想,已成为一种常人难以体会的信念。

  8年前,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是奥运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以往只能在电视里观看的体育盛会,终于来到了中国人的面前。而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推开了奥林匹克走入中国的一扇门,通过它,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边的奥林匹克文化。

  虽说也是运动员,但对中国极限马拉松跑者陈盆滨来说,奥运会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在他心里,奥林匹克其实并不遥远:“奥林匹克对我来说,很神圣,它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尽管奥运会没设极限马拉松项目,但我也会关注田径项目的长跑比赛,研究、学习高水平运动员的跑姿。”

  奥运会是体育从业者的向往,但它并非涵盖了奥林匹克的一切。27岁的城市白领刘牧然告诉记者,他心中的奥林匹克印象,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田径选手米切尔在左腿骨折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跑到了终点。

  业余时间,刘牧然是一支民间足球队的领队,带领球队训练、比赛,他乐此不疲:“足球场上,我能体会到奥林匹克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但其实,你达到什么高度并不重要,真正去挑战自己的上限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奥林匹克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与身边事息息相关。10岁的小学生田田(小名)对奥运会最初的印象,是妈妈告诉她,她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学会走路的。上学后,她从课本上学到,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之父叫做顾拜旦。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田会更加了解奥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奥林匹克记忆。今年8月,里约奥运会将拉开大幕,“四年一度”的奥运之夏将把中国人带入“奥运时间”,正当中国运动员全力备战之时,中国女足的法国籍主帅布鲁诺·比尼,却有着自己的期待。

  “当运动员住进奥运村,和全世界的冠军运动员一起聊天、一起吃饭,她们将体会到奥运会的美好。感受这样的奥林匹克,将是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比尼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