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廷懋,女,1992年出生在重庆,国家跳水队队员,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及女子双人三米板双料冠军,女子跳水大满贯得主。
-对话
重庆晨报:跳水这么多年,遇到过什么困难?
施廷懋:在持续成功道路上,保持好的成绩,比完成梦想还要困难。
重庆晨报:你是怎么克服困难的?
施廷懋:加油努力。跳水很辛苦,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跳水,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重庆晨报:你认为体育精神是什么?
施廷懋:体育精神就是不放弃,不是拿了金牌就好,在于过程中勇于拼搏。
12月4日,国际泳联年度最佳运动员颁奖典礼在加拿大温莎举行,施廷懋连续两年荣膺最佳女子跳水运动员,是继吴敏霞之后第二位蝉联这一奖项的中国运动员。
在巴西里约奥运会上,施廷懋获得女子单人三米板冠军和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圆了奥运冠军梦。施廷懋用两枚奥运会金牌,成为集世界杯、世锦赛、亚运会、奥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她也成了重庆直辖以来第一个获得两块奥运金牌的重庆女运动员。
从体操转行跳水
你可能想不到,施廷懋练跳水前曾经是一名体操运动员。
施廷懋1992年出生在渝中区两路口,父母都是普通职工。1997年重庆直辖,施廷懋5岁多,市里要成立体操项目专业队,教练到她就读的幼儿园去选拔苗子,她被选拔为业余体操运动员。
之后,施廷懋开始接受业余体操训练。施廷懋7岁时,成立两年的体操队解散了,启蒙教练张运兰把她带到了市跳水队,这才有了重庆第一个跳水世界冠军。
开始崭露头角
训练枯燥而漫长。在重庆市二体校,施廷懋接受了长时间的跳水基本功训练。训练特别苦,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年幼离家的施廷懋有点孤独。“那时太小,最开始几乎天天哭,每天训练完就用IC卡给妈妈打电话,边打边哭。”
随着年龄增长,施廷懋开始慢慢适应艰苦孤独的训练生活,性格也越来越独立。“现在,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训练比赛,吃穿住行都是自己管理。”
从体操转到跳水,如何克服从几米高的空中跳下去的恐惧?施廷懋回忆说:“那时人小胆子大,而且教练就在身后,不跳也会被推下去,只得硬着头皮闭着眼跳下去。”
训练勤奋刻苦,加上有练习体操的身体素质基础,施廷懋进步很快。2000年,9岁的施廷懋就在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上崭露头角。2001年,张运兰将施廷懋送到北京参加训练。
2008年,施廷懋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结果拿了第三。2010年,施廷懋在广州亚运会上摘得银牌;2011年获得世锦赛女子一米板冠军。
攻克难关迎来黄金期
2012年,20岁的施廷懋应招进入国家跳水队。
18岁前,因为害怕,加上技术上也有一些不成熟,施廷懋一直没敢跳107B(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的高难度动作。
为了能进国家队,这个倔强的重庆妹子一直默默攻关。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施廷懋终于克服了短板,顺利入选国家队,她也迎来了职业生涯黄金期。
2013年获得巴塞罗那世锦赛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2014年囊括世界杯跳水女子三米板、仁川亚运会女子一米板等多项赛事金牌;2015年获得喀山世锦赛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女子三米板金牌,女子一米板银牌;2016年摘得巴西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女子三米板金牌。2016年,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两度当选国际泳联年度最佳女子跳水运动员。
未来希望回家乡效力
虽然常年离家在外,但施廷懋的麻辣口味没变,在外地比赛和训练时,饮食都很清淡,她就叫母亲寄些火锅底料、麻辣鱼调料给她解馋。
在训练比赛间隙,施廷懋没有忘记学习文化。现在,她是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013级在读体育硕士研究生,平时通过视频上课。每年西南大学开学,她都会被校方邀请回校演讲。
对于未来,施廷懋希望退役后回到大学校园继续读书,争取拿个博士学位,然后回到家乡,一边陪伴父母,一边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