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穿冰外壳,又像一个宇航服,公布后社会一致好评。可好评的同时也给我们冬奥特许商品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很多人说冰外壳是不是一定要用硬塑料?但是硬塑料不行,因为不节能环保,也不符合冬奥的特点。”
2019年11月28日上午,2019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个博览会)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保利世贸展览中心举行。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开始了他风趣的演讲。
“在花样滑冰的比赛中,如果选手表现好,观众就会把准备好的毛绒玩具扔到比赛场地中,如果冰墩墩的外壳是硬塑料怎么扔?不仅是花样滑冰,近几年冰球运动也有了这样的风尚,如果自己支持的球队进了第一个球,观众就会把他手里的毛绒玩具扔到赛场当中,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发一个软一点的吉祥物的外壳,冰墩墩的软外壳用的材料就是制作小朋友奶嘴的硅胶。”
当大屏幕上播放起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毛绒玩具扔进冰球场上的视频时,很多观众都会意地笑了,并掏出手机拍摄。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营销”北京冬奥特许产品。他提醒大家可以去二号馆北京冬奥组委的展台,在那里可以摸到、买到他刚刚讲到的冰墩墩毛绒玩具。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有外壳的冰墩墩毛绒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能在上面签名。”朴学东说,如果你要到了很重要的签名,您可以把这个外壳卸下来再买一个外壳,或者直接再买一个吉祥物。
两个博览会是全面展现全球体育产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丰硕成果的平台,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的盛宴。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冬奥不论是在体育文化上,还是体育营销上都有不尽的展示内容。北京冬奥组委首次亮相两个博览会,自然也引起了专业观众和广州市民的极大关注。
朴学东作为北京冬奥组委的代表,两个博览会可谓大忙人。在开幕式的主论坛上,他以文化创新始终和体育发展相伴而行为视角,回顾了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北京冬奥在文化传播上的努力。而在第二天的冰雪论坛上,他又从产业的角度,介绍了北京冬奥的市场开发情况。
北京冬奥会有着明确的办奥理念,那就是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和廉洁办奥。而在“营销”上,同样有着清晰的目标:要充分利用我们国家的丰富文化艺术资源,以体育为主题,以文化为内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各级参与,而且要广泛地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北京冬奥组委的展位位于国内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展区的2号馆,主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基本情况、冰墩墩诞生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知识竞答活动、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等四个版块,通过视频、文字、图片、实物、VR体验等多种形式让观众零距离了解北京冬奥会筹办情况。其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基本情况版块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愿景、办奥理念、冬奥项目与冬残奥项目、三大赛区规划图、筹办工作进展、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吉祥物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赞助商信息等10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办进展。
2017年2月27号,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了市场开发计划,中国银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伊利、安踏、中国联通、首钢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先后成为了北京冬奥的官方合作伙伴。如果说合作伙伴为北京冬奥的筹办提供了企业的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的支持,那么市场开发里边的第二大类特许经营,则带动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民众参与到了北京冬奥之中。
到目前为止,在北京冬奥的特许经营计划中,已经有31家生产商,而零售商已经在全国开了80家特许实体店,而且在天猫的网站上进行了官方网店的运行,到目前为止,北京冬奥特许经营的收入已经达5亿多人民币。
在广州的两博会上,北京冬奥特许产品在北京冬奥组委展位销售同样火爆。据工美集团冬奥特许零售店的负责人介绍,展会的前两天,吉祥物毛绒玩具25公分首发版(328元/套)销售11套,吉祥物毛绒玩具20公分首发版(288元/套)销售26套,而冬奥会吉祥物手办和残奥会吉祥物手办造型可爱,销量更为火爆,短短一天多就全部售罄。徽章类、水杯类、羽绒服、文具类产品销量可观,受到广大参展游客的喜爱。其中羽绒服产品由于是应季产品,并且造型时尚,最受关注、供不应求,已断货断码后还不断有顾客追问合适能够再补货。
北京冬奥组委的一次“快闪”营销,却测量到了南方人的冬奥热情。
北京冬奥特许产品在广州销售能够火爆,充分显示了冬奥在南方同样具有“市场”。朴学东部长就曾在论坛上提醒听众,冰墩墩的设计者正是广州美术学院团队。
由于论坛时间有限,朴学东部长介绍的特许产品为数不多,但24节气纪念徽章是不得不提的。在整个2019年度,在每个月的冬奥特许产品上新日,因为它,无数人到北京冬奥特许店的门口排队。而朴学东部长说,这套徽章的设计生产特许商同样来自广东,是特许经营计划通过公开征集来的。
而一位论坛主持人讲的一个小故事则令人印象更为深刻:“在南方,几乎是见不到雪的,我记得前几年在广州下了一场小雪,我们看到小雪的时候那种兴奋,我相信现场有广州的朋友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当我们用一点点雪戳出一个大概只有指甲盖大小的雪人的时候,发到朋友圈,直接就爆炸了,大家对于雪的热爱是狂热的。”
来源:腾讯网 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