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 一段佳话——中国首枚国际体育赛事金牌入藏记

2014-11-28 14:37 中国奥委会官网

  2006年初,中国体育博物馆接受了一份大礼——中国人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得的第一块金牌。这块奖牌直径5.4厘米,重31.2克,金牌的正面浮雕着一个体形健硕的运动员正在跑步,铸有英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字样,背面浮雕着两束花枝,刻写着“急行跳远 陈彦 第一名 马尼拉 菲律宾岛 1913”字样。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过去每年2月组织一个嘉年华会(Carnival)的节日活动,其中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中日两国曾派选手参加。1911年9月,菲律宾体育协会会长、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美国人布朗(E.S.Brown)访问中日两国,发起组织“远东业余体育运动协会”,并决定每两年轮流在亚洲各大城市举行一次“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后来称之为“远东运动会”,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于1913年2月在马尼拉举行。也就是在这次运动会上,来自广东的22岁的陈彦以19英尺11.375英寸(约6.08米)的成绩夺得跳远冠军,成为中国最早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作为这一重要国际赛事的见证物的金牌,又是怎样进入博物馆的视线呢?说起来,还是《竞报》记者吕威的一篇报道,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2005年12月24日,《竞报》刊登记者吕威的调查文章《谁获得了中国第一枚国际比赛金牌?》一文。中国体育博物馆负责文物征集的同志在详细了解梁正安所保存金牌的情况后,通过记者吕威征求梁正安意见,希望能收藏这块珍贵的奖牌。几经反复沟通,终于在2006年的3月中旬,梁正安“与众多亲戚、朋友商量后决定,将金牌无偿捐给中国体育博物馆。”

  这个电话让等了3个多月的我们欣喜不已。受馆领导委托,3月19日,我和吕威一起飞抵广州,和梁先生商洽捐赠事宜。

  按照约定的时间,由吕威带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梁正安的家。梁正安正在家中仔细端详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一个和蔼的老人似乎正在向来访者微笑。“这就是我的外公陈彦,你们来之前,我把外公的照片又翻了一遍。”梁正安给我们细细地讲述着外公的点点滴滴,我们则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在记者吕威而言,以其新闻敏感,是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情节,做更多的纵深报道,把这件事的新闻价值发挥到极致;而于我,则是更多的关注这枚金牌的来历,和她传承的过程:陈彦先生既没有把奖牌留给儿子也没有传给女儿,怎么独独就留给了外孙?“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运动员受到冲击,一些人获得的各种荣誉、纪念物都被抄走、被毁弃,怎么到陈彦这里就平安无事呢?这么多年了,怎么就突然露面了呢?家里亲朋好友都同意捐赠吗,会不会有什么我们难以满足的要求?……现在想来,当时真是不礼貌,我几次打断主人的话头,但我要从梁先生的叙述中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解除这些疑问,又不能不问清楚。

  随着梁正安的叙述,关于其外公陈彦的情况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1891年,陈彦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现属佛山市)的一个大家族,在兄弟10人中,陈彦排名第九。1906年,15岁的陈彦就读于南武学堂(现广州海珠区的南武中学,创建于1905年),校长何剑吴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每天清晨会亲自敦促学生起床跑步。由此,陈彦的跳远特长得以充分发挥。1909年,陈彦就读南武学堂第三年时,参加旧中国时期的广东省第三届运动会,获得男子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1910年陈彦代表华南区参加在南京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获得跳远第三名。而关于这些,为人低调的陈彦很少对外人包括家人说起,至于参加远东运动会的情况,也许只有其最疼爱的外孙梁正安还略微知道:“外祖父偶尔跟我说过他去菲律宾参加比赛的事情,当时,清朝刚刚被推翻,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机构主管甚至关心体育,政府不出钱,外祖父只能自费出国比赛。1913年的中国还很落后,国内没法生产跑鞋,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跑鞋,所以,外祖父到菲律宾后才买了一双跑鞋参赛。”陈彦在菲律宾获得冠军时只有22岁,正可谓前途无量。可惜的是,回国后,在代表南武学堂与岭南学堂进行足球友谊赛时,陈彦不慎受伤,导致骨折,不得不退出田坛,终结运动员生涯。1914年,陈彦东渡日本专攻痔科。毕业后,他回到广州,悬壶济世。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陈彦曾在日本留学,精通日语,再加上医术高明,日军一直希望拉拢陈彦为其效劳。为了不背负“汉奸”的骂名,陈彦只得逃难至香港。抗战胜利后,陈彦担任南武中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晚年时期,陈彦一直在广州市24中当校医。言及外祖父的晚年,梁正安一直是四个字:淡泊名利,“老人家一直没给自己置过家产,他晚年时住的房子还是他的一个朋友借给他的。”其实,与外祖父一同生活的20多年中,给梁正安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外祖父的医德,“遇到经济困难的,他肯定免费医治。”也许正因如此,乐于助人,不事张扬的陈彦,才能够在“文革”中安然无事,也使金牌免于被查抄、被毁弃。梁正安坦言,自己如今成为一名医生,就是受外祖父的影响,而外祖父也着实喜欢这个外孙,所以1981年陈彦去世,在其弥留之际,陈彦一再叮嘱子孙,金牌交给外孙梁正安保管,这样,金牌没有经过子女辈就直接传给了孙辈。自从外祖父去世后,梁正安便将金牌及家中的一些贵重物品存进了银行的保险箱。直至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看到中国运动员摘金夺银,同样喜欢体育的梁正安与舅舅陈圣基、陈圣清(陈圣基的亲弟)将金牌从银行取出,由酷爱摄影的陈圣清为金牌拍了两张特写。随后,金牌再次被放入保险箱。说话间,梁先生还给我们看了租用银行保险柜存放金牌等物品的手续凭证。

  看到我们想不出再需要了解什么的时候,梁先生从书桌抽屉取出了那枚亮闪闪的奖牌,此时,已是晚上11时多了。这么贵重的宝贝,梁先生和家人就真的舍得捐出来吗?我还是不太敢相信。仿佛看穿我的心思,梁先生随和地说了一句“没事,你可以拿起来看。”我这才将奖牌轻轻地放到手掌上,仔细端详很久后,对梁先生说:“谢谢你把金牌精心保存这么长时间。它对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梁正安笑着说:“对我而言,这只是祖上的遗物而已,既然对国家更有用,你们就拿去吧。”

  当我们走出梁宅时,已是21日凌晨12时半多了,但我和吕威却毫无睡意。

  其实,捐出金牌,并非梁正安一时冲动。就在我们到达广州的前几天,梁正安家宾朋满座,“不仅广州的亲戚,迁居澳洲、香港的亲戚也都来了。”梁正安回忆道,“借此机会,我把将金牌捐给博物馆的想法告诉了大家,他们一致同意。”

  为表达对体育界前辈的景仰之情,我提出去拜谒陈彦先生墓地。大概是想不到在得到肯定的捐赠允诺后我还会提出这一要求,梁先生在稍显错愕后,旋即很高兴地答应了。在离开广州前,梁先生陪同我们先是坐地铁,又坐出租车,从广州城的西南角到东北角,来到广州城郊东北处的一个公墓处,那枚珍贵的金牌的获得者陈彦前辈的墓地便安置于此。此时,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来此祭扫的人不多,墓园里显得很安静。站在陈彦前辈的墓碑前,我毕恭毕敬地鞠躬致意,感谢他为中国争得的荣誉,同时也为他的外孙把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的义举表示敬意。。(作者:于学岭/本文刊于《新体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