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名人访谈录|王涛:没有什么肯定是你的

2016-07-27 14:14 新华网

  编者按:赛场之上突破自我,赛场之下不断思考。当辉煌已成过往,对于体育和人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感悟。新华体育即日起与中国奥委会、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合作,推出30位奥运名将的访谈录,与您一起分享运动员们在赛场之外的人生感悟。

  第二十二期的嘉宾为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王涛。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新媒体专电 王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男单、男双亚军。两届奥运会上王涛一届成功夺冠,一届两次在决赛中失利。胜负之间的沉浮让王涛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男乒夺金希望最大的就是王涛与吕林的双打搭档。教练蔡振华上任后把他俩定为奥运会的一个夺金点。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从双打突破,争取夺得金牌,也被看做是当时中国男乒走出低谷的希望。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吕林(右)、王涛在乒乓球男子双打比赛中。

  “到巴塞罗那后,随着比赛进展,我们状态越来越好。打进了半决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半决赛我和吕林碰到了韩国的金泽洙和刘南奎。他们两个是我们的老对手。打得非常紧张,我们赢得非常艰苦,”王涛说。

  决赛中,王涛/吕林组合遭遇来自德国的世锦赛冠军罗斯科普夫/费茨内尔。这场比赛王涛和吕林依旧打得很艰苦。

  “那时候压力非常大。我记得我跟吕林21比15落后第一局,最后连扳了七个球,第一局反败为胜。这样就大大地鼓励了我和吕林,”王涛说。

  前四局双方战成2:2。关键的决胜局,王涛/吕林在中局取得领先,并最终顶住压力,为中国男乒摘得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


图为1992年吕林和王涛(右)夺得25届奥运会男双冠军的资料照片。

  “那场是我跟吕林打的比较默契的一场。我俩在场上不用讲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知道彼此的想法,我用左手吕林用右手,死攻费茨内尔反手,费茨内尔反手比较弱,罗斯科普夫正手比较好,我们就攻他的反手位。或者锁着他们两个直线,两个都打他们的反手,这也是战术上的需要,”王涛说。

  “我记得打完那场球下去以后我跟吕林还有蔡指导,我们三个人抱头痛哭,那种压抑的感觉突然被释放。”


王涛(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四年之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王涛与吕林再次进入双打的决赛。但是由于王涛决赛中意外崴到了脚踝,让两人的表现受到影响,最终负于正处在上升期的孔令辉/刘国梁。不过在那届奥运会上,最令王涛记忆深刻的还是单打比赛的决赛。

  决赛面对自己的小师弟刘国梁,此前几乎从未输给过对手的王涛在心态上出现了失衡,想赢怕谁的包袱以及作为夺冠热门的压力让他在赛前一晚几乎没睡。

  “上场前我也是特别兴奋,随着逐渐拉锯战,打的时候精力明显比刘国梁弱。有些球明明是能够打到的,因为我休息不好,明明感觉球平时都能上台,可就是上不了,很奇怪,打到后面我三比二输给刘国梁。我下来一点怨言都没有。因为是我自己没做好,刘国梁打得特别出色,原来我突破刘国梁制约他的球他都能打过来,”王涛回忆说。

  刘国梁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以3:2战胜队友王涛,夺得冠军,王涛获亚军。


新华社记者徐步摄

  “下来我也问过刘国梁,我说你球怎么都能打着?他说我就瞎打呗。反正我赢不了你,我搏上就算赚了,搏不上也无所谓。因为心态他战胜了我。我是太想赢,有包袱。所以我们两个差别在这儿,”王涛说。

  “在奥运会上输他那场球,我也总结过:人生中没有什么东西肯定会是你的。我们经常探讨,打到最后谁心理强大谁真的会赢,技术已经不是最主要因素了。我们也经常会把这样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队员。”

  编辑:吴俊宽 实习生段宛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