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普查相关情况。
2012年至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全国成立3600余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个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按照普查统一标准登录文物完整信息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
普查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共7,084,149件/套),健全国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源数据库,夯实我国文物基础工作,初步建立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通过普查总结分析,我国文物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本次普查未覆盖我国所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后续工作机制亟需建立。
二是保管条件亟需改善,专业人员匮乏。
三是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意识不强、渠道有限。
为加强全国文物资源科学有序管理,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落实保护责任,提升保护能力。
二、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
三、创新资源利用手段,促进文物活起来。
下一步,将多措并举,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文物资源活起来,发挥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