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霁
记得上一次采访亚冬会还是在2007年,同样是雪上赛区。18年后,有幸再次参与亚冬会的报道,这次在亚布力。
长春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19枚金牌,雪上项目能够被大家记起的是韩晓鹏和李妮娜,时隔18年后的今天,除了当年在吉林获得银牌的徐梦桃等老将之外,涌现出了一批新秀,张小楠、熊诗芮、杨文龙、刘梦婷、李心鹏等摘金夺银,在金牌数量和项目的分布上都比2007年有了明显增加。
这次亚冬会在办赛水平和记者的报道手段上也有了质的飞跃。赛事组织更加严谨有序,场馆设施更加现代化,媒体流线设计更加合理。随着科技的进步,记者的报道手段也更加多样化,新媒体形式被广泛应用,让更多人能够实时关注到赛事的进程。
记得吉林亚冬会,大部分同行都是首次采访雪上项目,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装备准备上都存在不足。曾经大家用独脚架当雪杖艰难下山,现在雪爪已经成为摄影记者的标配。曾经我们在比赛结束后翻看境外媒体报道,学习他们的拍摄角度,现在很多外国记者跟在我们身后向我们学习。
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促进了冰雪产业的发展,哈尔滨亚冬会无论是运动成绩的突破,还是赛事的办赛水平、媒体的报道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长春到哈尔滨,从2007年到2025年,18年的跨越,中国冰雪运动的变化让我深感震撼。这一切的背后,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冰雪运动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亚布力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