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总导演张艺谋接受媒体采访。冬奥组委供图
随着平昌冬奥会的临近,即将亮相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之中, 其创意和筹备情况一直广受关注。24日,演出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的“北京八分钟”将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不再往回看,讲述历史”,而是要展现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表达中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信心和热情。
新意和亮点有哪些?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几次“牵手”,张艺谋都曾参与其中。早在2001年前后,他就曾主持北京申奥宣传片的拍摄,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以及2008年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都是出于他的创意指挥。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指导“北京八分钟”,张艺谋却表示,整个过程并不轻松。“八分钟并不长,从内容上来讲也就是在舞台上演好一两个节目,但是要惊艳亮相,还要传递出很多的内容和信息,所以我和我的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在创意上,”他说,“希望能有新意,不是老一套。”
时代的发展变化也投射到张艺谋此次的构思之中,因此这次的“北京八分钟”在整体思路上与2004年时截然不同。“2004年是我们第一次(在国际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亮相,那时想要的东西很多,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所以最后做成了一个拼盘,效果并不理想,”张艺谋说,“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更自信了,而且我们已经办过奥运会,从历史角度讲述中国也已经讲过了,所以我想这次能不能纯粹一点,在艺术方面多做些发挥。”
据介绍,加入科技元素将成为此次“北京八分钟”的亮点之一。“我们用了一些科技手段、新技术与传统的表演相结合,也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张艺谋说,尝试这样的方式主要是想展示中国当下的新发展和新面貌。“这次不想往回看,而是想反应当代中国新的成就和变化。这些信息都是潜移默化地放到演出中去的,要表达中国举办2022冬奥会的信心和热情,欢迎世界人民到中国来做客。”
筹备到什么程度?
目前,“北京八分钟”的排练依然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所有演职人员已经在北京郊区驻扎了一个多月,每天不断地磨合着动作。
据了解,为了保证演出效果,训练现场特意搭建起了一块场地,从尺寸、材料到观众席的高度等全部以1:1的比例模拟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
“平昌的现场我去过,”张艺谋说,为了做好充分准备,他和团队曾经前往平昌,与组委会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场条件。“最开始平昌冬奥组委整个编导团队的注意力都在开幕式上,闭幕式的流程是顾不上的,只有一个大框架,所以我们的创意也不敢确定,后来闭幕式的安排一步步落实了,就要马上去找他们沟通,他们的规定是什么,流程是什么,整个表演需要他们配合什么,反反复复沟通了很长时间。”
由于不是主场的演出,所以充分的准备和预案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所有的设备都要自己带过去,连一个螺丝钉都要带,”张艺谋说,为了应对平昌低温、大风的自然条件,演出的设备已经全部做过扛风、扛冻的试验,以确保闭幕式上的正常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也对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时防不胜防。比如一根电线检查了一千次,碰巧使用当天断了,也会使演出出现纰漏。做准备要把天气、温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更严谨更准确,这其实也是个挺复杂的事。”张艺谋说。
接下来的安排是什么?
据介绍,“北京八分钟”的演出设备目前已经陆续运往平昌,演员也将在京郊排练到农历大年三十,并于大年初一启程赴韩国做最后准备。2018年的春节,对他们而言将注定是忙碌而非凡的。
张艺谋说,几次大型的奥运演出下来,这些默默无闻的演职人员让他印象最深,是他们的付出和坚持让中国在奥运舞台上有了一次次精彩的亮相。他回忆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他在下午五六点时在鸟巢做最后一次巡查,当时鸟巢的二层和三层全都是正在候场的演员,大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排练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当时所有人的那种等待,眼神中的期盼,让我觉得大家的心都在一起跳动,我很受感动。”
因此,这次的北京八分钟演出,在完成好排练任务的同时,张艺谋和团队商讨最多的是如何兼顾好演员,特别是做好他们的防寒保暖工作。“他们在场上不像我们可以裹着羽绒服,他们穿演出服,还要做动作,而且平昌可能还要更冷一些,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防寒,谁都不能生病,要保证大家的健康,这一点我们下了很大功夫。”
按照规定,团队到了平昌后,将与整个闭幕式演出合在一起,进行三次彩排。张艺谋说,自己的团队还在争取两次独立的彩排机会,来磨合一下技术和流程,但目前还没得到平昌组委会的答复。“闭幕式要严格按照流程来,要分秒不差。我们现在连入场、退场全部都要一起排练,所有人要在两分钟内全部到位,还不能干扰场上的流程,单这个我们就练了很长时间。”
从创意的产生到落地,再到精益求精的不断打磨,这大半年的努力终将浓缩成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那闪耀的“北京八分钟”